甘肃春晚 中国市场监管报 微博 微信
首页 要闻 关注 访谈 文旅 民星 影视 音乐 书画 摄影 爱善公益 对话民企 综艺娱乐 1号专栏

敦煌月牙泉边脚踩黄沙拍摄飞天艺术照,张掖丹霞深处用镜头定格大自然的奇特斑斓,董志塬上的农家院里沉浸式感受窑洞文化……“一步千年,一眼万里”,东西1660多公里的陇原大地好似一个巨型的景观长廊,一路串联起厚重的历史文化、绚丽的自然风光和多样的风土人情。“千面”甘肃也乘着文旅融合的东风将自己的面纱层层掀开,吸引了众多游客欣然花费更多时间驻足停留、慢酌细品。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省精心布局加快建设“一带一路”上的大通道、大枢纽、大平台,不断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放大文化和旅游业综合效应,全方位推动文旅事业全面繁荣发展,谱写出丝绸之路黄金段文旅事业的崭新篇章。

据统计,“十三五”时期,甘肃省接待国内外游客13.2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995.4亿元,较“十二五”时期分别增长了153.5%和182.8%。

小应用 大智慧 打造文旅融合新业态

“冈峦重叠截雄关,关势峥嵘霄汉间。”

作为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的嘉峪关,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是明代长城沿线修筑时间最早、建筑规模最为壮观、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军事关隘,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

作为一座新兴的工业旅游城市,嘉峪关市近年来不断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智慧+旅游”,让游客在嘉峪关享受更优质、便捷的服务。

“我想古时候进嘉峪关可没现在这么容易。”来自安徽的游客焦旸笑着说,“我从网上购买了嘉峪关关城景区门票后凭借着‘甘肃文旅码’1秒钟轻松入园。”

游客口中的“甘肃文旅码”是甘肃省文旅厅依托“一部手机游甘肃——分时预约平台”推出的“多码合一”应用,游客在文化旅游场所官方购票或预约后,凭借“甘肃文旅码”或“甘肃健康码”即可实现入园。

2019年以来,甘肃省文旅厅按照“金牌导游、贴心管家、文化导师、全能导购”的基本定位,在全国较早建成省级“一机游”平台,实现了全省4A级和5A级旅游景区智能导游导览、线路查询、语音讲解、VR体验、分时预约等大量功能。“一部手机游甘肃”综合服务平台已接入全省113家4A级及以上景区导游导览信息,实现了6843家酒店及家庭旅馆、814家农家乐、573条旅行线路、63家景区门票、9695名注册导游的在线预订预约。这些措施迅速带动甘肃文旅行业进入了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时代。

在网络平台不断完善的同时,景区自身也紧抓“科技+旅游”的机遇,从而实现旅游服务和管理的智能化、信息化。

左丹妮是嘉峪关关城景区讲解员,谈起景区智慧旅游建设,她深有感触:“以前在出游高峰期,往往会出现诸如人群拥挤、排队时间长、入园效率慢等问题。通过智慧化的手段,如今景区做到了窗口购票、网络购票以及自助购票并存,有效缓解了景区购票排队等候时间较长的问题。”

嘉峪关关城景区。人民网记者 王文嘉摄

目前,嘉峪关关城景区已实现视频监控全覆盖,景区视频监控与嘉峪关河西走廊游客集散中心、甘肃省文旅厅实现了对接,在景区监管、应急处置、人流管控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景区还与网络平台签约电子语音讲解和讲解预约服务,全方位加快推动景区数据收集、数据挖掘、融合应用,实现旅游产业监管、旅游产品推广、个性化服务预订等功能,构建了全域旅游大数据综合分析管理体系。

“持续升级的智慧旅游不断促进全域旅游可持续发展,让游客在嘉峪关游得省心、放心、开心。”左丹妮说。

近年来,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坚持新发展理念,主动适应新技术发展趋势,不断加快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在甘肃文旅行业的深度实践与应用,全力推进甘肃文旅行业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建设创新发展,收获了累累硕果。2020年,“一部手机游甘肃”综合服务平台及“甘肃文化旅游大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应用获评文化和旅游部信息化发展典型案例。今年,由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推荐的2个案例再次入选2022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实践案例,其中,“景区视频智能分析与综合监测平台”获评数字化创新实践十佳案例,“智慧甘图综合管理平台”获评数字化创新实践优秀案例。

甘肃省文旅系统抢抓“数字甘肃”建设的历史机遇,遵循“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基本思路,按照“一中心、一平台、三体系、三朵云”总体框架,建成了甘肃省文旅大数据中心。中心先后协调接入了电信、移动、联通、公安、公路、铁路、民航、气象、景区、OTA平台(即在线酒店、旅游、票务等预订系统平台统称)等13类数据,使旅游统计方式由加权转变为基于模型的大数据分析。特别是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公安住宿数据、民航客流数据与旅游数据的共享,使旅游住宿统计卡点比例从43.24%提高到96%,得到了更为完善、准确的客流数据,为全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科学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

目前,甘肃省文旅大数据中心日均处理数据7亿条,建成客流分析、客源地分析、游客喜好分析等数据分析模型60个。

“通过这些数据模型,能够准确掌握国内入甘游客人次和驻留时间,以及游客性别、年龄、喜好、住宿、交通等分布情况,能更好地服务游客,提升旅游的全域态、满意度。”甘肃省文旅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将持续加强信息技术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赋能作用,提升文化旅游数字化水平,深化‘互联网+’融合创新,培育文化和旅游融合消费的新业态、新模式,提升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效能,提高文化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旅游需求。”

老传统 新路子 奏响文化自信最强音

2022年9月30日,人民网“同上一堂传统文化思政大课”活动邀请到了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学子们从他的讲述中感受到了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

“保护是基础,研究是核心,弘扬是目的。”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在思政课中这样说。

近年来,敦煌研究院坚持守正创新,持续打造多元化的文化弘扬体系,形成“文化+科技”传播业态,运用云展览、云传播等方式实现同频共振,不断扩大敦煌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同时聚焦“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建设,强化文物保护科技支撑,不断完善新时代文化遗产立体保护体系。

敦煌莫高窟。张晓亮摄

早在20世纪90年代,敦煌研究院提出“数字敦煌”理念,旨在利用计算技术实现敦煌石窟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经过三十多年不懈努力,“数字敦煌”积累的海量数字资源,已经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宝贵资源,并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全球共享,向世界传播敦煌文化,“数字敦煌”也由此入选了2022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精品案例”。

作为佛教艺术的殿堂,敦煌莫高窟被誉为“世界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人类文明的殿堂”,现存的有壁画的492个洞窟中,保存了相当数量的乐谱和歌舞图像,这些信息清晰地展现出中国古代舞蹈发展的轨迹,其中更是以千姿百态的乐舞图为代表,展示着唐朝时期美不胜收的辉煌。

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甘肃省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守正创新、精益求精,把美的价值注入美的艺术之中,甘肃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结出了累累硕果。

舞台上,荧幕前,一批批优秀作品脱颖而出。电影《甘南情歌》获得第13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电影《丢羊》获得第17届华表奖优秀农村题材影片奖,电影《八步沙》获得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最佳男配角”提名奖;纪录片《莫高窟与吴哥窟的对话》获评“2019年度国产纪录片优秀长片”;旅游演艺版《又见敦煌》《回道张掖》等精品剧目实现常态化演出,累计演出5100多场,接待国内外游客逾350万人次。

科学制定保护利用规划,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甘肃大力实施敦煌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等六大工程,相继出台《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等法规、文件,省内各市州也陆续出台并颁布施行20余个地方性非遗管理规范性文件,通过积极争取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建立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经费补助制度,完成32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并试点开展全省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甘肃非遗焕发出勃勃生机。2022年11月22日,《甘肃省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草案)》正式提请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会议审议,这意味着甘肃省将以地方立法的形式为红色基因传承“保驾护航”,进一步创新红色旅游发展模式、培育红色旅游景区、打造红色旅游线路、研发红色文化创意产品、完善红色旅游产品体系,加强传承弘扬。

深耕文化土壤,探索文化产业新发展,甘肃努力让文化“软实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硬支撑”。

看山水 寄乡愁 用美丽战胜贫困

每到周末,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李家庄村民周庆南总是格外忙碌,种了半辈子地的他,如今乘着发展的东风吃上了“旅游饭”。

“生意可好着嘞,小长假的时候一天的营业额就有七八千元,平时双休日也能有三千多元。”周庆南经营着一家西北特色小吃店,“我以前做梦都没想到,在自家门口卖小吃一天的收入比得上过去大半年的了。”

这一切的变化始于2018年,这一年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李家庄田园综合体成为全国首批8个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之一。作为西北首个国家级田园综合体,短短几年发展,曾经的城郊村李家庄一跃成为集现代农业、娱乐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美丽乡村。

榆中李家庄田园综合体。人民网记者 黄帆摄

着眼田园特色,李家庄田园综合体规划打造了烂漫花海区、特色小镇等10个功能区。经过几年发展,李家庄田园综合体初具规模,千亩花海、果蔬种植、智慧农业等多产业聚合发力,不仅为当地群众拓宽了致富路,也为周边游客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近几年,李家庄更是在原村落旧址建起栖云小镇,与黄土融为一体的土房乍一看“土里土气”,却是装饰别具一格、设施一应俱全、适宜休闲度假的民宿。2020年试运行以来,这些民宿在旅游旺季一房难求。

“如意甘肃之美美在绿水青山,美在绵绵乡愁,美在广袤农村。”

李家庄的变化,缘于甘肃省近年来坚持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任务来抓,大力实施旅游富民工程,走出了一条美丽战胜贫困的甘肃特色乡村旅游发展之路。

全国乡村旅游及民宿工作现场会、“一带一路”美丽乡村国际论坛先后在甘肃举办;2021年,甘肃乡村旅游游客接待量达1.31亿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390亿元,分别恢复至疫情前的103.2%和114.8%,高于国内旅游的整体恢复比例,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依托于得天独厚的自然遗产以及独一无二的人文遗产,甘肃省文旅厅着力推动乡村旅游产品创新、基础提升、品牌创建等“十大工程”,下大力气唤醒乡村沉睡的美丽,努力把“养在深闺”的旅游资源转化为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近年来,甘肃投入12亿元成功打造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310个、田园综合体10个、乡村旅游精品线路60条,培育乡村旅游合作社381个,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38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乡镇3个、全国首批甲级旅游民宿2家。美丽乡村及特色民宿已成为省内外游客停留和消费的首选地,甘南扎尕那村、陇南花桥村、庆阳天富亿村、天水孙集村、平凉凤凰村、临夏大川村等一大批示范村已成为省内外游客的热门打卡地,美丽乡村正在成为全省绿色经济的新型引擎,越来越多的陇原乡村依托乡村旅游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年,在中国农民丰收节和国庆假期前夕,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共青团中央推出128条“稻花香里说丰年”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甘肃省就有星辰沙海·生态绿洲体验之旅、如画甘州·桑麻之地度假之旅等5条乡村旅游线路入选。这5条乡村旅游线路汇聚了全省乡村旅游特色资源,展示了甘肃乡村独特风貌风情,吸引了众多省内外游客前来打卡。

通过几年的发展和探索,甘肃全省乡村旅游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强劲态势,有效发挥了旅游就业和收入“双提高”、产业和生态“双促进”、物质和精神“双脱贫”的积极作用,乡村旅游资源得以盘活,群众腰包更鼓了。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甘肃正以其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全力打造“交响丝路·如意甘肃”文化旅游融合品牌,因地制宜创造性推进文化传播和旅游推广,陇原儿女正向着文化兴、生态美、百姓富的文化旅游强省新图景奋力迈进!

声明:所有来源为“中国民星网”、“中国民星网络电视”的内容信息,转载请注明出处!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Disclaimer: all sources for the“China People's star network”, “China People's Star Network TV” content information, reproduced please indicate the source! Other reprinted text, pictures, audio and video information, the content is from the network, does not represent the views of the network, the original copyright belongs to the author. If you find this network reprint information infringed on your rights and interests, please contact us, we will be timely verification processing.


“直通WTT大满贯·世乒赛”:徐晨皓晋级男单四强
“榜样就在身边·寻找最美员工”公益活动
13600份家庭档案背后的文明力量
各族人民幸福吉祥 伟大祖国繁荣富强
我国高科技冷兵器该登场了
从传统文化看“中国例外论”